广西梧州苍梧县的青山绿水间,七十多岁的茶农陈伯守着二十箩”会呼吸的宝贝”——1976年三鹤牌六堡茶。这些装在原厂竹箩里的六堡茶,像沉睡的老友般,在他家阁楼上静静躺了四十八个春秋。每逢梅雨时节,陈伯总要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,掀开防潮的油布查看,手指抚过箩筐上褪色的”梧州茶厂”红戳,茶香便从竹篾缝隙里透出来,裹着淡淡的槟榔香。

“当年花三个月工资换的,想着给孙辈留个念想。”陈伯总爱坐在老榕树下念叨。直到去年开春,在广州开茶室的小儿子回来支支吾吾:”爸,想盘个铺面做六堡茶体验馆……”话没说完,老人转身就上了阁楼。
可要把这些”老伙计”送走谈何容易?陈伯揣着茶样跑了几家茶行,要么压价到十万一箩,要么怀疑年份造假。那天刚下过雨,在广州读大学的孙女晓婷视频里忽然眼睛一亮:”爷爷,我找到个专收老茶的网站!”

三天后的晌午,一辆印着”茶叶回收网”的商务车开进了村。领头的李师傅戴着白手套,鼻梁上架着古董般的铜框眼镜。他先是绕着茶箩转了三圈,忽然俯身凑近箩筐接缝处:”陈老,您这茶是不是每年惊蛰后翻仓?”见老人瞪大眼睛,他笑着解释:”箩身水痕有规律,这是老茶人才懂的防潮法子。”
接下来的场景让围观的村民开了眼:李师傅用特制的竹刀挑开箩筐取样,对着阳光看茶梗颜色;烧开山泉水现场冲泡,茶汤在玻璃公道杯里泛着琥珀光;连喝剩的茶渣都要摊在宣纸上细瞧。”好茶!”他忽然拍腿,”这槟榔香里藏着松烟味,是七十年代梧州茶厂用马尾松烘焙才有的特征!”

评估报告出来那天,晓婷把平板电脑举到爷爷跟前:”您看,他们连咱家阁楼的通风口朝向都记下来了!”报告里密密麻麻列着证据:和梧州档案馆对照的包装细节、与同年代茶样的成分比对、甚至分析了竹箩上每道藤条的编织手法。最后那个数字让陈伯手直哆嗦——38万底价,上不封顶。
拍卖定在谷雨那天。晓婷特意从学校赶回来,教爷爷用手机看直播。当非遗传承人谭爱云出现在镜头里,用带着茶渍的手掌托起茶样时,陈伯突然红了眼眶:”谭师傅的手艺,和我爹当年在茶厂当学徒时一模一样……”

竞价过程像出大戏。广东茶商和马来西亚侨商轮番举牌,最后杀出位新加坡老先生。屏幕上的价格跳到46万时,晓婷突然指着买家的头像叫起来:”这不是去年在茶博会上要找’侨销茶’的林先生吗?”原来这位华侨祖籍梧州,父亲正是当年往南洋运茶的船工。
如今,陈家茶香飘得更远了。儿子的体验馆里挂着那二十个空茶箩,每个箩筐都贴着专属二维码,扫码就能看到这批茶的前世今生。而林先生在新加坡的茶庄里,专门设了”梧州记忆”专区,用3D投影重现着茶船古道的帆影。

“从前觉得老茶锁着的是时光,现在明白它牵着的是人。”上个月梧州茶文化节,陈伯作为特邀嘉宾,在台上摩挲着主办方复刻的七十年代茶箩。台下,刚被评为”乡村制茶能手”的晓婷,正给游客演示传统的炊蒸压筐技艺。
茶山上的薄雾散开时,总有人看见爷孙俩在老阁楼前忙活——他们在给新收的茶青腾地方。那些传承了半个世纪的存茶智慧,正悄悄孕育着下一个故事。
茶叶回收网版权所有,发布者:茶叶回收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yhsw.com/90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回收价格挺高的嘛
@考拉的生活:赞
给力啊,竟然可以卖钱